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实习之旅,请先避“坑”

发稿时间:2025-10-24 10:12: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扫清实习过程中的“坑”,须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实习,是青年学子从“象牙塔”迈向职场的“第一站”,既是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也是职业启航的关键一步。然而,日前有媒体报道,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陷入协议模糊、待遇不公、指导缺失,甚至遭遇“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坑”,不仅严重影响实习质量,更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引发关注。

  在毕业季到来之前,青年学子通过岗位实习的“淬火”,既可以实现“学用结合”的经验积攒,更能够完成从莘莘学子到职场人士的角色“初切换”,无论对学校、实习单位还是实习生本人而言,实属多赢行为。但根据现实反馈来看,有的实习依据仅是一份“模糊约定”、一个“口头承诺”;工作范围可以无限扩大,休息时间难以保证……由于缺乏“白纸黑字”式的明文约定,初入社会的不少学子在权益受损、保障缺失时陷入“口说无凭”的窘境。

  实习的本质是学习与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劳动权益。保护好每位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关乎青年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效,关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更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与长远发展。

  扫清实习过程中的“坑”,政府部门需精准发力、靶向施策。近年来,教育、人社等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强调规范学生实习行为,切实维护实习生合法权益。这些政策导向释放出明确信号——实习生的权益保障必须得到重视。相关部门应积极对标政策导向,将原则性的导向要求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规范举措;要充分结合实习之旅的现实反馈和各方需求,研究制定保障实习学生权益的专项规范,明确实习协议的必备条款、最低报酬指导标准、工作时间上限等基本要求。同时,建立纠纷调解机制,探索将具备实质性劳动关系的实习纳入劳动法规的保护范围,为实习生权益保障筑起坚实的“政策支撑”。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将实习生视为需要悉心培养的潜在人才,而非“廉价劳动力”。为求取企业发展与实习锻炼的“最优值”,相关企业在安排实习生接受锻炼的同时,更应自觉从规范管理流程、提供合理报酬、安排指导老师、营造安全环境等举措入手,努力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平台。这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更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明智投资。当相关企业自觉扛起保障实习权益的责任,整个行业的人才生态将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作为青年学生的“娘家”,高校在保障实习权益的实践行动中责无旁贷,更应主动延伸实习管理的服务链条,将学生自主实习纳入规范管理范畴,自觉做好实习阶段的“后半篇文章”。在实习前,所在高校应加强普法教育、协议审核;在实习中,应加强跟踪关怀、及时介入;在实习后,应重点关注总结反馈、权益维护,同步建立“实习黑名单”机制,对屡次侵犯学生权益的单位予以曝光并终止合作。实习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校倾注心力、全程盯控。通过建立可靠的实习基地库、开设权益咨询窗口、与用人单位建立常态沟通机制等举措,就能为学子筑起权益保障“防火墙”,就能让学生在遭遇“职场雷区”时更有底气。

  作为实习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参与者,青年学子更需要增强维权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签订权责明确的协议,及时保留相关工作证据,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毕竟,规避职场“陷阱”本身就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一环,也是融入社会、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当多方合力共同守护,并推动青年学子的避险意识有效增强,实习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历练,每个年轻的梦想才能在公平、安全的环境中蓄力启航。

  (作者系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