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大校史馆将红色基因根植学子血脉

发稿时间:2025-10-24 10:23: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校史教育是北大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亦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思想启航之地——百余年前,北京大学自诞生伊始便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从京师大学堂一路走来,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早基地。

  走进北京大学校史馆地下二层,北京大学百余年历史在眼前铺陈开来。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成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此后,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

  校史馆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张特殊的工资单,上面记录了从校长到普通教师的工资。时任图书馆试用书记毛泽东每月领取的薪酬是8块大洋。“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北京大学校史馆馆长余浚介绍。

  校史馆内的杰出人物墙也令人印象深刻,这里展出了600余位北大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教育家的生平简介及照片。这些伟人既印证了北大的光辉岁月,也是民族脊梁的璀璨缩影。

  红色基因也根植在北大人的血脉中。近年来,北大校史馆先后举办“北京大学英烈展”“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李大钊与北京大学”“信仰百年 初心如一——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红色基因展览,形成校史馆独具特色的“北大精神”系列展。“这些展览对弘扬北大红色基因、革命传统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杨琥表示,“希望学生能通过参观校史馆,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作出贡献。”

  为迎接120周年校庆,2018年前后学校对北大百年校史展览陈列进行了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校史馆,加强了校史展览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成为研究、宣传、弘扬北大革命传统和北大精神的重要场所。

  同时,校史教育也成为北大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2018年开始,北大校史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系合作,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选课《李大钊思想研究》《北大校史与北大学脉》两门课程。经过5年的实践,《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程于2023年成为必选课。

  高子妍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3级博士生,2020年刚入学之初,她就怀揣着对北大精神的向往成为一名校史馆讲解员。有一次,高子妍正在为听众讲解1982年中国男排取得胜利的历史场景。这时,人群中一位校友激动地说:“那时候,我就在现场。”紧接着,好几位听众也纷纷回应:“我也在!”原来他们是北京大学1979级的校友。这次讲解让他们回忆起那热血沸腾的一天。讲到激动处,大家再次齐声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即便多年过去,这些已成为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前辈,心中依然流淌着北大人的精神血脉,它蕴藏在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之中。”在高子妍心中,自己不仅是一名讲解员,更是北大精神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桥梁。“北大的校史不仅属于北大,也属于中国,属于每一代为民族奋斗的人们。”她说。

  文/本报记者 李晓萌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