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焕新开放
续写“双向奔赴”的校地情缘

发稿时间:2025-10-26 09:52:00 来源: 北京日报

  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灰墙黛瓦、风格朴素,门前“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九个字苍劲有力。 韦云馨摄

  本报记者 颉亚珍

  长治日报记者 韦云馨

  在长治市潞州区马厂镇高庄村,一座灰墙黛瓦、风格朴素的建筑静静矗立,门前“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九个字苍劲有力。在北京市对口合作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今年8月,这座承载丰富历史的展览馆以现代展陈方式向公众开放,续写一段“双向奔赴”的校地情缘。

  北方大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也为边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宝贵的探索。1946年1月,北方大学在河北邢台成立。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同年11月,由邢台迁至潞州区高庄村。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见证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早期探索。财经、行政、工学、医学、农学、文教、艺术等七个学院,财经、历史两个研究室体系逐步确立,范文澜、艾思奇、光未然等名家学者汇聚于此。

  为在现代展馆中系统呈现这段厚重的历史,潞州区3年来先后5次组织工作组赴京对接。潞州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工作人员赖泓汀至今还记得2023年春天的那次座谈:“我们带着整理好的史料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几位老教授看到高庄村的老照片激动不已,说‘这里就是人大的精神原点’。”这份跨越时空的认同感,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石。

  建设期间,人大校史馆、博物馆专家3次亲临高庄村指导布展。从建筑风格把握到展陈大纲修订,从文物征集到声光电设计,每个细节都凝聚着校地双方的心血。

  焕新开放的展览馆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教育传统”为主题,通过“历史回响”“人文荟萃”“校地新篇”三大展区,全面梳理北方大学在长治的办学历程与精神传承。展览馆为地上两层钢结构建筑,融合原校舍风格与现代展陈技术。一层为校史主展厅,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及多媒体影像,真实再现北方大学七大学院的办学场景与学术成就;二层设报告厅与互动体验区,用于举办红色讲座、学术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完整展示京长对口合作背景下的校地共建成果与未来规划。

  “看,这就是当年的医学院教室!”“范文澜先生以前就住我家隔壁……”展板前,几位老人细细端详、难掩激动。赖泓汀感叹,“这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这座桥梁,还悄然将学术薪火转化为发展动能。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与长治市正式签署共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基地协议。在校地双方的合作推动下,学校6次组织“治国理政”计划、“未来学者”博士讲师团等实践团队的优秀学生80余人到潞州区开展学习调研、实岗锻炼,为这片土地注入青春力量。

  除校史教育基地挂牌外,双方还将共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体验基地”,共同开展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红色教育实践教学、资政服务合作;人大校友服务与资源拓展部及山西校友会合作互动,在潞州区开设“陕公大学堂”授课点,带动提升长治知名度和影响力;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合作已提上日程,将为长治市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