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卞心怡)“作为国内首座以税收票证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的2000余件(枚)税收票证,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纸页,讲述了中国税制的发展历程。”10月28日,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戴丽华与档案管理中心展馆科科长王婷君,通过百所高校校博联展,带领近40万观众“云参观”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
博物馆序厅设有六个展柜,分别对应馆内六大展厅,呈现自明代以来多个时期的代表性税收票证,以及一份贴有印花税票的毕业证书。戴丽华指着其中一个展柜介绍:“这方清代江南徽州府歙县的税票木印版极具历史价值。纸质税票较为常见,而作为印刷母版的木印版因过去规定须定期销毁,留存至今的极为罕见。”

“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江西财经大学税收票证博物馆。图为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戴丽华向主持人介绍展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从政摄
明崇祯九年“巡按应天察院契尾”因承载独特历史信息而备受关注。它不仅记录了明末为筹集“练饷”提高契税的史实,更填补了相关史籍记载的空白。清朝展区的清顺治元年“十户联保地粮税票”,则真实反映了清初联保连坐税制的实施情况。
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展区,1934年瑞京(注:为今江西瑞金。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将“瑞金”改名为“瑞京”。)城市苏维埃政府开具的“商业、店房税附加收据”引人注目。“这是优待红军家属的重要见证。”戴丽华指出,同时展出的1934年“借谷票”也佐证了这一点。“当时根据地物资紧张,红军向群众借粮时会出具此类凭证,体现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

“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江西财经大学税收票证博物馆。图为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戴丽华向主持人介绍展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从政摄
进入新中国展区,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政府构建统一税制、迅速扭转建国初期税制混乱局面的历程。展柜中,一双时尚长袜格外醒目。“袜子的特别之处在于袜底贴有一张完税查验证。依照当时规定,商品须经完税查验方可流通,这张凭证就是纳税的证明。”
中国首套印花税票——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印制的“双龙戏珠图印花税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据戴丽华介绍,清末为维持统治,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印花税因其税率低、税源广,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被引入中国,然而受时局所限,这套税票最终未能正式发行使用。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教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