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携手共进 产教融合发展

发稿时间:2025-11-14 09: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输送了70%以上的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数据的背后,产业学院功不可没。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产业学院破解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难题,助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即日起,本报开设“解码产业学院”专栏,展示产业学院实践成果。


  【解码产业学院】

  ◎本报记者 金 凤

  今年的秋招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大四学生王涛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之间。让他欣慰的是,已经有3家公司向他伸出实习的“橄榄枝”。

  “他们看重我的动手操作能力。”王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课余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南工—北京精雕学院(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以下简称“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的实训车间里,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加工航空叶轮、法兰盘等精密零部件。“通过在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的学习,我系统了解了产品设计、编程加工、产品检测等实际生产环节的流程与标准,使我在工作中能更快上手。”王涛说。

  目前,南工已经建立起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南工上能智慧能源产业学院、嘉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苏豪产业学院等9所产业学院。学校和企业共建共管、协同育人,从产业学院走出的学生有的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有的在国家级大赛中摘金夺银,有的已入职大型国企,产业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建设产业学院,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抉择。我们围绕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瞄准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布局了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希望能彻底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与产业共生共荣的产教融合新路径。”南工党委书记谢永华说。

  学校企业“你中有我”

  走进南工机械工程学院,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一楼实训基地打破了传统校园边界,一边是学生们的实训车间和教室,一边是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办公区。

  “校企合作,不能只是挂挂牌、开开会。将企业搬到学校里,才能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双方深度融合。”南工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胡道春介绍。

  空间的融合只是合作的开始。2019年,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成立后,南工和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理事会,双方分别任命一位院长和一位副院长,再各派出2人担任产业学院的研发工程师。

  同时,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派驻8名工程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每年承担不少于800课时的实训教学任务。其中一名工程师还要和学校教师混编参加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北京精雕每年也会向南工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样件研制等生产性实训项目。

  在南工与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环”)共建的嘉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中,8—10位来自嘉环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如此,企业导师也会参与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华为职业技能认证培训,协助校内导师培训学生。”嘉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院长张庆海说。嘉环的企业工程师承担约10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授课超过2500课时,而且在部分课程中,校企教师同上一门课。

  在苏豪产业学院,南工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苏豪云商有限公司共建省级跨境电商工程研究中心、校级“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博士工作站,共同开展博士“驻企观察员”活动。

  “南工选择产业学院的共建伙伴时,会考虑对方与学校专业布局的匹配度,也会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谢永华介绍,目前南工产业学院的合作伙伴中,既有中国500强企业,也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贴近产业需求设置课程

  深入的校企合作,也让产业学院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瞄准行业前沿,贴近市场需求。

  在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实训工作手册由校企混编的实训指导教师团队共同编制。翻开《新能源汽车涡旋盘精密加工》活页式工作手册,一项项教学任务清晰罗列、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胡道春说,在日常教学中,高端数控装备产业学院还会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年一小调、四年一大调”。

  “将前沿技术带进课堂,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北京精雕南京分公司工艺研发和培训工程师张星宇说。

  “我们会将当下行业内主流的零部件,例如新能源汽车的涡旋盘、汽车液压阀体零件等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习加工,培养学生从编程、建模到机床操作的全流程技能。”张星宇说。

  在嘉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北斗卫星通信与导航”已经写入了现代通信工程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将华为认证体系、5G前沿技术等直接融入课程,校内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发、修订了8本通信专业教材,其中3本被评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南工还牵头研制了现代通信工程专业的国家教学标准。”张庆海说。

  企业导师把产业前沿技术带进校园的同时,高校教师也走向产业一线了解企业生产动态,并贴近产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苏豪产业学院青年教师李智,是一名“驻企观察员”,今年8月刚刚结束在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期半年的跟岗实践。最近,她正在为即将开课的《专业认知实习》做准备。

  “现在我的课程设计会更注重问题导向,通过在教学中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智说。

  企业有生产资源,高校有研发和人才优势。在南工,产业学院的设立就像黏合剂,让高校和企业彼此成就,也让它们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最近,我们正在利用AI技术,与嘉环联合开发数字人系统。”张庆海介绍,如今嘉环每年会牵头向南工投入约100万元经费,年均合作研发3—5个项目。目前校企已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站建设等领域展开联合研究。

  得益于坚实的校企合作与前沿项目锤炼,嘉环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

  校企合作,也在为“职教出海”探路。今年3月,苏豪产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十几位学生赴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学习商务管理。半年时间中,学生们系统学习了AI技术、海外媒体营销等课程。

  “苏豪产业学院未来将在马来西亚设立东盟中心,我们希望这些学生能尽快满足公司海外业务的需要。”苏豪产业学院院长阮晓文介绍,这些学生归国后,已有多位赴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

  谢永华说,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南工坚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路径。他们正通过系统布局与深耕细作,努力让学校的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与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