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当高校育人与文物瑰宝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11月13日,兰州理工大学与甘肃省博物馆共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基地正式揭牌,300余名师生现场见证。今后,该校学子可走进省博,在铜奔马、丝绸之路文物等“活教材”中,上好一堂堂沉浸式“文物里的思政课”。

兰州理工大学学子省博研学活动启动仪式。学校供图
“馆校合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冀宏表示,双方将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协同育人、文物保护科研、文化传播等领域拓展合作深度。“既要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里读懂甘肃故事,也要推动文物科技研发,让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班睿介绍,作为承载甘肃深厚文化底蕴的公共文化机构,省博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把馆藏文物资源与兰州理工大学的教育科研优势深度对接。“我们将通过共建特色第二课堂、搭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让师生在青铜器、丝绸之路文物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生在省博参观学习。学校供图
据悉,揭牌仪式后,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与省博相关部门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召开座谈会;“知陇爱校·文化筑基”2025级红柳学子研学实践活动同步启动,该校学子将分批走进省博开展沉浸式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