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一次校企“牵手”,见证了一项高校专利在短短两个月内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的历程。
作为一家成立50余年的药企,彼时的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亟待新技术激发企业活力。得益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齐鲁工大”)推出的专利区域定向许可“先使用后付费”创新机制,该校药物结晶智能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薛富民教授与这家药企成功对接,对药物结晶技术相关专利进行转化。该技术实施后,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3亿元。
如何破解高校专利“转化难”与中小企业“用不起”的双重困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目前,这一举措逐渐落地,广东、江苏、内蒙古、福建等多地陆续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2024年起,齐鲁工大在山东省率先探索实施区域定向专利许可“先用后付”新机制,不断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需求、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并构建多方联动生态。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校已梳理相关发明专利710余件,累计达成专利许可合同1500余件次,惠及企业330余家。区域定向专利许可“先用后付”的新模式,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具体实践中,我们创建了‘三瞄准三定向’工作法,即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痛点,瞄准区域产业、企业需求和落地转化,定向推送‘专利菜单’、匹配‘双选人才’及研发‘预制成果’,由此构建起了专利精准转化的新通道。”齐鲁工大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刘贞先介绍。
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技术成果转化“先用后付”机制,该校机制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在当地政府背书支持下,与当地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高校专利与区域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为不会“转出”的专家和不敢“转入”的企业搭建最便捷可靠的桥梁,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应用。
在刘贞先看来,这有效解决了专利去向的不确定性,让专利发明人更加省心、放心,消除“后顾之忧”。同时,也消减了传统许可企业“只见专利证书、难见其发明人”而导致成果无法切实转化的疑虑,有效疏通“专家不匹配,转化难到位”这一堵点,更推进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有企业可转、有政府可靠、有项目可报。
一年间,这所高校为企业定制的“专利菜单”在不断变厚:围绕11个地市特色产业,该校深度梳理筛选高适配专利,从试点初期的127件,迅速扩容至覆盖全省的710余项发明专利清单,由政府精准推送至目标企业。
“双选人才”是该校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推行“专利+人才”捆绑服务模式,专利许可签订后,相关发明人同步与企业签订“科技副总”或“科技特派员”兼职协议,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
在与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的合作中,薛富民教授的身份就是“科技特派员”。在他看来,“科技特派员就是科技红娘,精准架起了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在这之前,企业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二是找到了技术不敢直接买来用;现在通过专利+人才捆绑服务模式,彻底解决了上述问题。企业评估专利技术用得好,才付费”。
不仅如此,该校还积极探索“应用研究”“概念验证”“工程放大”等校企合作新路径,推动专利成果产业化,主动对接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基于专利区域定向许可,开展校政企协同共促专利产业化绿色发展示范活动。
2025年,在聊城市莘县,针对大棚废弃物处理难题,校地企三方协同,齐鲁工大研发“以纸代塑”吊秧绳与可降解地膜技术,并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试验田里进行示范推广。
该技术的团队负责人、齐鲁工大王腾飞教授表示:“‘先用后付’机制让我们能把实验室的技术快速对接到莘县的试验田中,这是传统转化路径很难实现的。现在我们不仅完成了从‘能降解’到‘可控降解’的跨越,也让农民可以用上更好的产品,这才是高校科研的价值所在。”
为消除企业“不敢用”的顾虑,这所高校持续强化政策引领。按规定,“先用后付”模式中,企业签约后可享专利1年免费试用期,试用期满评估成效再协商付费,降低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与风险。
据介绍,如果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将严格按照《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及《补充规定》的文件要求,进行收益分配,讲究原则、不搞特殊;即便技术成果转化不成功,在这一机制下,学校和老师的试错成本很低。专利区域定向许可工作属于成果转化里面的普通许可,专利权仍属于学校,并不影响该专利同时在其他企业进行转化。
对企业而言,“先用后付”机制更像是一种新技术的可选择性体验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引导。据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进一步强化校政企协同联动对定向许可专利实施情况的回访和反馈机制,倒逼校(院)发明人查漏补缺再创新完善,由此让企业的限期试用成为专利的“试金石”和“催化剂”。
如今,这一机制从最初试点的菏泽市定陶区起步,已迅速推广至德州、济南、青岛等11个地市,参与高校院所增至30余所,覆盖区县超100个,并入选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专利产业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进行全省推广。
“我们打造‘政策、服务、人才’协同发力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推动专利从纸面到产线的跨越,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齐鲁工大党委书记吴衍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井水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