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5日,残特奥会乒乓球赛事中,杨竣杰在进行运动员接待、咨询指引等服务。受访者供图
“能在家门口用专业和热情,服务这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非常荣幸!”暨南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杨竣杰,8岁与亚运会志愿服务结缘,22岁成长为引领湾区青年的公益榜样。他用1650小时的坚守、500余场的服务,书写着个人从志愿新人到公益组织者的成长轨迹,也成为港澳青年扎根大湾区、以公益实践助力区域发展的生动案例。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8岁的杨竣杰在体育场外偶遇“绿羊羊”志愿者宣传摊位。一位志愿者哥哥蹲下身,用手里的亚运会徽章比画着对他说:“志愿服务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让更多人感受到身边的善意。”这句话深深烙在了他心里。那天,他手举五星红旗与志愿者合影,照片里的他还不知道,这张定格瞬间的照片,日后成了“全民参与大型盛会”的时代印记。
杨竣杰成长于汕尾、香港两地,志愿服务是学校的必修课。那段时间,他经常陪伴社区中的独居长者,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天、操作电子支付,帮他们解决生活里的各种小难题。阿公阿婆们早已把他当作自家人,常说“生活大小事交给他,我们特别安心”。在这些点滴互动里,杨竣杰逐渐发现,社区长者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帮助,而是陪伴与关爱,“志愿者的一点点付出,就能给老人们带来极大的温暖。”
2022年,杨竣杰跟着团队前往汕尾乡村开展健康服务。在与当地老人和孩子接触中,他发现了许多被忽略的健康问题:村里的老人们因长期饮食高油高盐,不少人出现高脂、高血压等疾病;小朋友们则普遍缺乏口腔健康意识,甚至没有按时刷牙的习惯。从那以后,再去乡村开展服务时,他会特意侧重健康宣讲,教小朋友们正确的刷牙方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说服老人们“少吃盐、常测血压”,让健康理念慢慢扎根在村民心里;还深入调查当地居民健康状况撰写调研报告,为乡村健康服务的精准优化提供参考,让健康守护更有方向、更具实效。
2024年暑假,杨竣杰又走进乡村小学开展营养科普。他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对营养知识一无所知,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体重超标等问题。结合“全民体重管理”的理念,他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生动讲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专业知识能为公益注入更强力量,医学生的责任不只是未来成为医生,更在于当下就用所学知识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在暨南大学就读的四年里,杨竣杰走访贵州安顺、广东惠州龙门等地的乡村开展志愿服务,这些乡村服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专业的重要性。
如今的杨竣杰,不仅是活跃在一线的志愿者,更是暨南大学诚立港澳台侨学生志愿服务队、汕尾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等多地公益组织的核心成员。作为联结粤港澳青年公益力量的纽带,他连续4年组织三地青年走进乡村、传承非遗,用具体项目推动湾区青年协同服务。带领大家为乡村青少年开展非遗义教系列课堂,拍摄文化宣传纪录片;走访剪纸、汕尾渔歌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交流互动、亲手体验的沉浸式学习方式,助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杨竣杰深刻意识到,“湾区协同不是单向迁就,是双向融合,港澳青年的国际化视角,内地青年的落地经验,能碰撞出更有价值的服务模式。”
此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杨竣杰成为横跨广州、香港两大赛区的“双料”志愿者。在广州赛区,他专注于乒乓球赛事的运动员接待工作,从赛程核对到需求响应,细致做好每一项服务;在香港赛区,他又全力投入沙滩排球项目的志愿保障中。
“哪怕是帮运动员指一次路,用粤语跟香港观众聊一句‘加油’,都是在为‘湾区一家亲’添力。”作为香港青年志愿者骨干,杨竣杰始终清晰自己的使命,不仅是传递“开放协同”“责任担当”的湾区青年特质,更想用实际行动凝聚“三地青年同心同向”的坚定信念。
“以前是自己参与公益,现在会用医学专业帮人;过去只在香港、汕尾服务,现在能联动大湾区多地,发挥青年优势特长,和三地青年一起做公益。”这些年,杨竣杰从2010年亚运场外围着志愿者问不停、对志愿服务满是懵懂的孩子,成长为统筹协调粤港澳三地青年、设计多元化公益项目的湾区公益“组织者”,完成了两次关键跨越。
“对我来说,十五运不只是体育盛会,更是展现大湾区青年力量的舞台。我希望在这里,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三地青年同心同向的风貌,更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只是盛会服务者,更是扎根湾区、共建未来的建设者。”杨竣杰说,“湾区所需,即是港澳青年所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宋潞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