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被汗水浸透的训练服,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诉说着今年夏天的炙热与坚持。旁边,一封封满是密密麻麻文字的手写稿,记录着同学们在一次次演练中的成长和收获。
这是11月4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二层馆藏珍本展厅内举办的“使命不负,青春山河”为主题的北京语言大学服务保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工作纪实展现场。展览以三大模块——“时光长廊”叙事展板、“荣光印记”展品陈列、“沉浸空间”互动体验,系统呈现了183名北语师生从备战训练到圆满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服务任务的全过程。
精心设计的“行走的思政课”
“我们共选派了183名师生参与,其中81人加入广场合唱团,102人投身于大会志愿服务。”北京语言大学团委书记邹泺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过程,我们将其视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场深刻的育人实践。”
今年年初,当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下达时,北京语言大学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在邹泺铱看来,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从起步就立足于一个“早”字。“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组织过程中,学校以‘早、优、严、暖’四字方针贯穿全程。选拔阶段突出‘优’字,通过校院两级联动、优中选优的模式,综合考查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并由各学院党组织书记亲自把关,确保选拔质量。训练阶段紧扣‘严’字,合唱团历经四个月系统训练,志愿者接受两个月专项培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锤炼专业技能。保障阶段体现‘暖’字,学校构建‘六个保障+三个激励’体系,配备六大物资包,并通过校领导慰问、生日会、教师陪伴等方式给予情感支持,让师生安心投入工作。”邹泺铱介绍说。
展览现场,一张张训练照片记录着师生们的成长轨迹。“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合唱团成员周俊杰站在展板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每次唱起这段,都感觉旋律里藏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力量,忍不住会使劲儿!尤其是和几千名战友一起合唱时,浑身的汗毛都能竖起来。”周俊杰说。
在长达四个月的训练中,周俊杰和80名小伙伴从校内基础训练起步,经历分区合练、与军乐团磨合,直到最后的全要素广场演练。“每次排练,老师都要求我们‘要把歌声唱进历史里’。我们不仅要反复琢磨每一句歌词的重音、一段旋律的情绪,更要理解每首歌曲背后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周俊杰至今仍然记着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唱出第一句歌词的瞬间,“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其实是想哭,我们终于没有辜负所有的等待与付出,站上了广场,用我们最饱满的情感、最坚定的力量,唱给先辈们听,唱给祖国听,唱给世界听!”
如今,周俊杰每每再次听这首歌,除了心潮澎湃,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敬畏,“我更加理解到抗战的胜利,从来不是侥幸的奇迹,是无数人用‘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拼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用‘为民族争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担当扛起来的!”周俊杰动情地说。
实物背后的精神密码
漫步在“荣光印记”展区,北京语言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带队老师王振泽正专注地向参观者介绍这些充满故事的实物。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每一件展品都是他珍藏的记忆。
“志愿者的分层腰包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王振泽指着展柜中陈列的腰包说道,“6个不同功能的口袋分别对应着防暑降温、能量补给、生活慰问、体育锻炼、应急医疗、形象管理等‘六大物资包’的需求。”他俯身靠近展柜,用手指轻轻指点着:“腰包最左边的网兜口袋用于放置饮用水,旁边这个小口袋可以存放糖果或清凉油,中间这个带着80周年Logo的口袋专门用于收纳冰袖。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更传递出组织对志愿者的暖心关怀。”
在证件展区,颜色各异的证件牌,充分说明了北语志愿者承担的不同岗位的责任与使命。蓝色的合唱团证件让成员们可以进入广场南侧的中央公共区,绿色的远端集结点证件守护着北京会议中心的服务岗位,紫色的观礼台证件维系着东红、东林、西红、西林四个区域的秩序引导。还有一枚特别引人注目的红色证件,上面贴满了层层叠叠的安检贴标——这是在3次全要素演练中使用的核心区域证件。
“我们持有这位证件的老师参与了所有的演练工作,在3次演练期间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王振泽说,“这个证件上的每一个贴标,都代表着一次严格的安全检查,也见证着我们为保障活动安全所付出的努力。”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志愿者的正式服装,设计者巧妙地将历史记忆融入现代服饰:上衣的14条纹路象征着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难历程,下摆的纹路恰似汉字“人”的形状,相互连接形成众志成城的意象,寓意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服装的纽扣上镌刻着橄榄枝图案,象征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
王振泽说:“透过这些实物,也希望同学们更加铭记这段历史,也希望将这种精神浸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激励北语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展区的留言簿上,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每一件实物都是一堂无声的思政课,它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这或许正是这个展区最珍贵的价值——让历史可触可感,让精神可学可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一场青春的洗礼和精神的传承。
从参与者到讲述者的蜕变
“这些展品不仅记录着我们的付出,更承载着精神的传承。”志愿者任雯如今已是展览的资深讲解员。从服务国家盛事的参与者,到如今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她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也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任雯服务的岗位是线路引导岗,主要负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口引导观礼人员有序前往指定区域,确保大家顺利、安全地参与活动。在服务过程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挑战,是在观礼人员集中入场和散场时面对短时间内的大客流引导压力,“尤其是活动刚结束那一刻,不同方阵、不同区域的观众同时离场,人流交织,声音嘈杂。”任雯说。面对这样的场面,志愿者们默契配合,采用“分区引导、接力呼应”的方式,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展出的志愿者口袋书前,她向记者详细介绍着其中的奥秘:“这个展开的地图页上,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最优的服务路线。你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笔记,都是我们在演练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她看来,从实战中得来的这些细节,正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最好体现。
任雯坦言,这段经历让自己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长:“我原本以为志愿服务更多是体力和热情的输出,但这次我发现,在悄无声息中锤炼了我的应急应变能力和多任务协调意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双向奔赴’。”
任雯这样总结这次的经历,“不仅是铭记那段沉甸甸的历史,也是铭记这一刻我所感受到的责任、温暖与传承。”
展览现场,来自突尼斯的留学生何映月认真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纪念册,“来中国之前,我曾在历史课上学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来到北语之后,我也有机会参加不少相关活动,还去过中国的许多城市。”她对南京这个城市印象最深刻。“在参观南京博物馆之后,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看到中国人民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何映月说。
采访结束时,邹泺铱表示,展览只是一部分,接下来,团委还策划了“五个一行动”拉长育人链条,分别为一支宣讲队伍、一场纪实展览、一本纪念画册、一次表彰大会和一系列微团课。一支由亲历者组成的宣讲团将走进党校团校、班团活动,让这段经历成为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还将总结此次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志愿者培训体系和学生骨干培养中。
从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到温馨的校园展厅,从激情燃烧的训练场到润物无声的育人课堂,北京语言大学将一次国家任务的参与,升华为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这段“使命不负,青春山河”的篇章,正如展墙上那句醒目的话语所言:“让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将服务国家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赴新时代的使命之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周呈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