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制度补丁、扎紧篱笆,堵住电子化注册的漏洞
“被当老板”3年后,小张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且名下公司被虚开了140万元的发票。据媒体报道,随着工商注册制度改革,公司登记手续日趋人性化,线上提供身份信息以及扫脸确认就能完成工商注册。一些不法分子因此打着招“兼职”的幌子,套取涉世未深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注册公司,此后便以其名下公司的名义实施违法犯罪。
一些大学生转眼间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管”,其实他们完全不知情,但不法分子违法违规的后果却要他们去承担。一些受害者因此在求职、考公上受阻,甚至大学未毕业就背负数十万元罚款、惹上官司。由于公司撤销程序复杂、成本高昂,涤除“高管”身份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受害人陷入心力交瘁的窘境。不仅如此,此类乱象还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国家税收利益并滋生其他犯罪,危害不小。
电子化注册虽然带来了方便快捷,但也容易被一些不法之徒所利用,“被法人”现象的出现暴露了其漏洞。对此,应该打上制度补丁、扎紧篱笆,堵住电子化注册的漏洞。试想,一个在校大学生注册一个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公司,登记行为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很有必要征询本人的意见。职能部门要把好大学生登记注册环节的身份信息核验关,对接在读大学生信息库和公安人口信息库,对在校大学生的登记注册行为进行风险提示和实时预警,在实名认证流程增设本人非实时确认环节,防止冒用者一次性完成注册程序。要完善企业登记审查机制,加强身份、资质核验和信息比对,要求申请人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予以佐证。
针对屡屡出现的大学生“被法人”乱象,拓展大学生权利救济渠道也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做好撤销冒名登记工作。比如,为“被法人”的大学生开辟投诉绿色通道,简化撤销登记程序,方便受害者可以通过提交身份被盗用声明、报案回执等材料,申请撤销虚假登记,及时维权止损。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身份信息被冒用涉及的债务纠纷诉讼、犯罪洗脱和征信维权等法律援助服务。针对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的现象,公安机关要与市场监管、税务部门实现执法无缝对接,对注册兼职骗局进行专项治理,严惩套取信息进行虚假登记、诈骗钱财、诱导犯罪等恶劣行径。
频发的“被法人”事件也提醒大学生应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警惕“低门槛高回报”的工作机会,不要轻信“无需到岗”“挂名高薪”的美丽诱惑。求职当中要遵循信息最小化提供原则,仅提供与求职直接相关的必要信息,抵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不轻易将身份证原件交由他人,确需提供复印件时务必标注使用用途和期限,不随意签署空白或内容不明的文件。高校也应将求职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必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技能、识别求职风险和诈骗陷阱。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治安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