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蚊所未闻”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微量的植物活性成分通过生物发酵制造出来两种天然驱虫原料——圆柚酮和艾蒿醇。
实践团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北湾,在世界蚊虫密度最高的天然考场,将做出来的驱蚊爆珠贴、驱蚊香薰机、车载香薰、扩香瓶、扩香石共5种成品进行实地验证。
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环境下,使用实践团研发的新型驱蚊产品后蚊虫叮咬频率显著下降。
实践团团长张旭伟表示,“北湾的蚊虫给我们上了最‘硬核’的一课,也让我们交出的答卷更有分量。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驱蚊产品,更是交大学子用科技服务家国的承诺。”(记者 蒋宇骏 素材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