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芜湖4月13日电(通讯员 解梦雨 吴怡) “但等那大功成,狼烟扫,奏明父王再接鸾交……”“春花带露满园春,乳燕双双绕花樑……”伴随着非遗戏曲青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江进击鼓的节奏,青阳腔演员们粉墨登场,一捏一展、一颦一笑,形态优美,腔曲回荡,让现场观众走进了一场青阳戏曲的视听盛宴。
4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走进安徽师范大学理科大楼一楼报告厅,在既有激情高昂的音调,又有低平的韵味中,听安徽青阳腔传承人将一段段曲调演绎得声情并茂。
图为《圆月桥》演绎片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怡 摄
惊艳开腔!徽风雅韵留存心中
锣鼓伴奏,一唱众和,错用乡语,腔滚结合,曲调婉转……青阳腔演员们一开腔,就用激越而细腻的唱腔“俘虏”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心。
青阳腔,亮点就在声腔艺术。
据江进介绍,青阳腔音乐丰富、曲调复杂,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不仅可以对原作剧词进行反复的解释、渲染、补充、阐发,还可以抒发剧中人物的未尽之情,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不仅如此,青阳腔其独特的声腔艺术也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在川剧、湘剧、赣剧、琼剧、徽剧、黄梅戏乃至京剧中,都能听到青阳腔的“余音”。
演出现场,青阳腔《圆月桥》首先亮相,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带领观众逐渐感受青阳腔的艺术魅力。“我觉得青阳腔剧种和其他戏曲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该校文学院的储紫婧同学是第一次现场欣赏青阳腔艺术,她认为,青阳腔的唱腔更接近口语的韵文和朗诵歌腔,一唱众和,演奏方式及剧目选集也都极具特色。
实力“圈粉”!非遗艺术绽放光芒
除了青阳腔经典传统剧目《圆月桥》,为丰富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欣赏需求,还有《百花赠剑》《拜月》等剧目轮番“登场”,最后紧跟时代为大家表演了以脱贫攻坚为题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背景新创的现代小戏《拆墙》。台上悠扬婉转的旋律、铿锵有劲的锣鼓,演员们精致的妆容、高亢嘹亮的唱腔以及生动娴熟、细腻传神的表演,不时博得台下群众的阵阵欢呼与喝彩声。演出现场高潮迭起,气氛热烈,让非遗“青阳腔”绽放文化光芒!
图为青阳腔现代小戏《拆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怡 摄
“ 内容通俗易懂,我觉得那场《拆墙》还蛮有意思。”
“你们看他们演员们都好年轻啊!这个剧团真的是朝气蓬勃呀!”
“今天的演出太精彩,我已经成功被‘圈粉’了,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学一学青阳腔!”
台下观众如此交流道,台上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台下听不够百世人间情,戏曲人与戏曲戏迷间情感相呼应,曲终幕落,掌声雷鸣。
经典传唱!濒危剧种焕发生机
“青阳腔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的责任就是把它传承下去。”青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江进现场亲身示范教学,学生们在江老师的指导下学的有模有样,然而这些老腔老调更多引起的是那些有过经历的演员们的感慨与回忆,实在很难传承。江进老师谈到这一点时,表情有些落寞。
图为江进现场示范教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怡 摄
一出戏,一段腔,百转千回到青阳,承载的是传承和不变的守望初心。
伴随她与青阳腔的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作为濒危传统剧种,青阳腔一度面临缺少保护经费、优秀演员流失、传承队伍萎缩等发展困境。大幕几度开合,青阳腔起起落落,青丝化作白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青阳腔最终才算是重新登上了舞台。
青阳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走进高校,更要“种”在高校。“古老的青阳腔希望能让学生爱上戏曲文化,要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焕发活力,才能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江进真心地希望,它们能够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