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化工大学原创科研题材校史话剧《化碳为纤》公演

发稿时间:2021-07-23 13: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3日电(通讯员 刘一君)“几代科研工作者为解决‘卡脖子’技术接续攻关。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却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舞台上的“科学家”周达化望着幕布上投射出的这段台词,“两鬓斑白”的他,已是眼含热泪。

图为话剧《化碳为纤》剧照,北京化工大学供图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原创科研题材话剧《化碳为纤》的公演现场。落幕后,现场的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向他们身边的榜样、向话剧中科学家人物原型致敬。

  “排演原创话剧《化碳为纤》是学校充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新表示。主创团队立足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充分挖掘中国化工史、材料发展史、学校奋斗史中的红色资源和思政元素,“我们就是要着力用科学家精神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浸润学生心灵,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勇担强国使命,奋发有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图为话剧《化碳为纤》剧照,北京化工大学供图

  据该剧学生导演何定谦介绍,《化碳为纤》由学生团队主创演绎,历时两年精心打造,以北化工材料科学领域老一辈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研攻关的真实经历为主线,以学校碳纤维研究团队1986年至2018年三十多年的研发历程为背景,邀请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任学术顾问,用话剧演绎北化科研故事,在排演中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拳拳初心,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数十载呕心沥血,青丝白化碳为纤。话剧成功公演后,“科学家”周达化为早日实现碳纤维技术国产化将毕生心血倾注进实验室“瓶瓶罐罐”的故事迅速成为北化师生热议的话题:“泪目,老一辈科学家真是太不容易了。”“科研要一棒接着一棒跑,我准备好了。”“每个人都是碳原子,想要化碳为纤,任重而道远。”

  该校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德勋认为,该剧之所以受到师生追捧,关键在于找到了校史涵育性、学术专业性与表达艺术性的平衡点,在碳纤维技术国产化研发的紧迫性、专业性、时间延续性里挖掘出有艺术感染力的戏核。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学生们通过亲自采访、亲笔创作、亲身演绎,将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请上台来”,把鲜为人知的科研故事放到“聚光灯下”,用真情实感“注释”定理公式,让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公演现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赵静就是观众之一,“我好几次忍不住抹眼泪,在学生演员身上,我看到了材料界前辈们服务国家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的协同精神和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也通过大家现场的反应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立志科研报国的使命担当。”

  为进一步提升话剧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化碳为纤》主创团队在公演结束后与材料学院党委、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组织生活会,就剧本中多处场景进行深入探讨,详细听取与会专家的建议,让故事表达更加顺畅,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图为话剧《化碳为纤》剧照,北京化工大学供图

  编剧薛旺是该校材料专业2019级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多的创作过程中,他和剧组成员反复打磨优化每一处细节,仅剧本的颠覆性修改就经历了5次。“每一次推翻重来,都是一次思想淬炼。我是材料专业的学生,更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他认为,《化碳为纤》要做的就是用平凡中的伟大讲好故事、树好形象、立起精神。

  据悉,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大力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育人资源,先后创作推出了《侯德榜》《归期》《化碳为纤》等系列校史题材原创话剧,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系列话剧先后在校内外公演百余场,已经成为深受师生欢迎、“化工味儿”十足、“正能量”充沛的红色校史话剧育人品牌。

责任编辑:左橙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