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跨校选修课玩转“水果实验” 农医融合打造“舌尖上的课堂”

发稿时间:2025-11-12 14: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变味魔术师’‘奇妙的花青素’‘陈皮茶饮’……这些听起来像综艺节目的名字,竟然是我们《果品营养与健康》课上的实验内容!”近日,由四川农业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开设的校际互选课程《果品营养与健康》开展了一系列“小品型”课堂实验,吸引了来自两校农学、医学等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积极参与。

  据了解,该课程作为“新农科与新医科交叉融合的校际共建互选课程建设与实践”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2年春季学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度开课以来,已成功开设7个教学班,跨校选课人数累计突破700人,吸引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34个专业的同学加入这场“舌尖上的探索”。

图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皮茶饮”实验操作。刘泽静 供图

  “跨校上课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实验教学既专业又有趣,”课程组教师刘泽静坦言,“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乐趣和收获。”为此,教学团队脑洞大开,精心打造了以水果为核心的“小品型趣味实验”系列,包括“变味魔术师”“奇妙的花青素”“陈皮茶饮”“果汁鸡尾酒”“果实品鉴师”等生动有趣的实验项目,将“小实验、小品鉴、小演示、小实例”巧妙融入教学全程,形成了独特的“一课一品”风格。

  “我们设计的每个实验都贴近生活、易于操作,希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条件下也能体验到果品营养与健康的实践魅力。”刘泽静补充道,“这些‘小品型实验’不仅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说到课堂体验,学生们纷纷有感而发。“太神奇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王天昊同学兴奋地回忆道,“在‘变味魔术师’实验中,我们用“神秘果素”让酸涩的柠檬汁瞬间变甜,这个经历让我对味觉感知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这对我理解药性五味理论特别有帮助。”

图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果实品鉴”实验。刘泽静 供图

  “我最喜欢的是‘陈皮茶饮’实验,”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韩筠同学笑着说,“我们亲手制作陈皮茶,了解其药用价值,还在品鉴环节尝到了不同年份陈皮的风味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水果,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健康密码。”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赵阳分享了他的课堂体验:“以前总觉得农科课程与我们的专业距离很远,但这门课让我发现水果不仅是日常食物,更是健康的载体。特别是‘花青素变色实验’,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化学成分的神奇变化,对中医药理论中的药性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已被正式纳入四川农业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标志着两校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配套教材《果品营养与健康》已进入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出版流程,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出版。

图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果实品鉴”实验。刘泽静 供图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课程组还创新组建了跨校、跨学科的虚拟教研室,系统开展“集体备课”“交叉听课”“同上一门课”等教研活动。而在数字化教学方面,课程已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创建异步SPOC在线课程,并完成一期混合式教学实践,在线选课人数达339人,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享。王明同学表示,“即使不在同一个校园,我们也能通过在线平台充分交流,这种学习体验很新颖。”

  “校际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简单融合,更是教学方式、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刘泽静强调,课程组将持续优化实验教学环节,深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致力于打造具有推广价值的校际交叉课程样板。

  从变味魔术到色彩变幻,从茶饮制作到果实品鉴,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品型实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农学与医学在舌尖上完美相遇。(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彭茂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明为化名)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