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原创 >> 正文

高校教授走进“一二九”纪念亭,实地为学生讲述党史与精神

发稿时间:2021-06-10 16:2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0日电(通讯员 钱昱聪 张宇庆)“这个纪念亭是我们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设计完成的,那是1984年的事了。”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张建教授站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前,深情地对“00”后的北工大学子讲述当年的故事。

  坐落于樱桃沟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在绿树的掩映下,静谧又美好。三座白色的帐篷式建筑前张建教授娓娓道来那段与“一二九”运动相关的历史。37年过去了,从当年亲历设计征集方案的一名大学生到如今城建学部的教授,张建教授感慨万千。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张建教授站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一二 九”运动纪念亭前,对“00”后学生讲述当年的故事。学校供图

  从发现到重现

  “老师,为什么‘一二九’纪念亭会选址在樱桃沟呢?”在场的一位同学问道,张建教授介绍说,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促成了“一二九”纪念亭的设计和落成,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工人在清除樱桃沟沟旁的杂草时,发现沟旁的一块大青石上刻有“保卫华北”字迹。时逢市政协主席刘导生听说此事,证实“保卫华北”四个字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爱国抗日的北平学生联合会中两位地质系的学生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在休息时刻下了这一行字。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从创意到落成

  1984年,“一二九”运动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开始,当时北京三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参加了征集活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的苗冠峰等老师将此活动作为一个真题设计布置给建筑系8245班的同学们。

  “我们班一共是20个学生。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先出一个方案,评图后老师再把相似的方案合并成一个方案。”张建教授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8245班的同学们翻阅了当时“一二九”运动的相关材料,认真学习了那段历史后,便开始着手他们的设计方案,同学们来到樱桃沟进行实地勘察,“因为是真题,所以必须要考虑到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我们去到樱桃沟后,发现樱桃沟中种有许多高大的松树和柏树,非常适合做一个庄严肃穆的纪念性建筑。”张建教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勘察完场地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有特色的纪念性建筑?如何通过建筑方案展现当年“一二九”运动的抗日精神?8245班的同学们集思广益,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优化设计稿。一位姓谷的女同学提出了一个帐篷式的方案,指导老师们整合她和其他几个同学的类似方案,最终确定了北京工业大学参与征集活动的最终方案。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被设计成帐篷式的灵感源自于当年的夏令营活动,爱国青年们曾驻足于此,扎下帐篷,共叙爱国理想。“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位于“保卫华北”石刻对面,隔沟相望的石砌方院中,八个鎏金大字,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联撰写的纪念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刘柄森书写。纪念亭在纪念碑南侧,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募捐建造。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个亭子表示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张建教授站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一二 九”运动纪念亭前,对“00”后学生讲述当年的故事。学校供图

  从灵感到实践

  当时征集方案在各大学进行巡展,北工大的设计方案得到了评委和师生们的一致肯定,也获得了当年参与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们的认可。最终这一方案从47个征集方案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最终方案。“得知设计稿被选中后,我们班同学都十分兴奋,觉得也挺难得的,没有想到北京市学联最终选定了我们迸发的一个小火花。”张建教授说道。自建系以来,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一直坚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建筑系强调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们真题真练,到大五毕业设计时同学们接到的任务可能就是一个真实的工程。“真题真做是我们实践教学一直提倡的理念。如果能够和真题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真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场景,能锻炼学生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从学习到收获

  这一次参与“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征集活动的经历,给8245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少收获和成就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爱国学子走上街头,齐声发出抗争的声音,前辈的事迹激励着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苦难,许多同学都通宵达旦完成自己的设计稿。这一种爱国的热情,无论是在“一二九”运动中,还是在纪念亭的设计过程中,都在传承着、发扬着。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设计过程也提醒着建筑系学子们更多地去关注建筑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社会热点,最终都会与设计方案形有关系。”张建教授说道。建筑并不只是冰冷的混凝土,也可以用无声的语言诉说历史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

  从一个百年到下一个百年

  在这个承平岁月,往昔峥嵘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更需要反复回味与传承。

  距离纪念亭的设计已经过去了37年,张建教授对如今新时代的工大学子也充满了期许。

  张建老师说:“作为一个学生,不能只会学习,还得有家国情怀。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应该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

  “看到碑文和纪念碑,忽然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感,也更让人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听完张建老师的介绍后纷纷表示。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