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7日电(记者 李华锡)近日,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刷屏。11分钟的视频里,up主讲述了自己二舅一生的经历。网友看过称之为视频版《活着》,不少网友表示被视频里的二舅“治愈”了。
该视频的走红,让“精神内耗”一词受到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存在精神内耗问题。那么,什么是精神内耗?导致精神内耗的原因是什么?年轻人又该如何缓解精神内耗呢?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两位主任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截图。
什么是精神内耗?产生原因是什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郑湘宏表示,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身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
郑湘宏认为,导致精神内耗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环境压力,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对自己要求过高,当下可能无法达成,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感,总是会想太多来安抚内心的焦虑。
另一方面是自身压力,由于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让自己无法放松,如当事情失败时,会不断思考原因问题,即使想不出来,也会让自己硬想,然后就很容易钻牛角尖,从而导致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有哪些表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常卫利认为,精神内耗可能是受自身性格、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紧张、个人价值被否定、工作不理想等。“但个体出现严重的精神内耗时,人的内心资源以及储备不足以支撑正常的生活、工作,会在心理、躯体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她介绍说,心理表现为对于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或常常由于臆想他人的评价而伤心、焦虑;经常处于迷茫之中,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即便一时间有了想要做的事情,也由于担心失败、遇到困难等而一直拖延,导致一直处于精神疲惫的状态。
躯体表现为由于长时间主观上的内心疲惫,而导致身体上也感觉十分疲乏、无力,经常感觉特别累但实际上并未做消耗较大的事情,或未做任何事情,这种疲惫感通常经过休息也不能缓解。
另外,常卫利认为,精神内耗严重时,人在心理上的损耗、劳累程度均较重,不能对现在、未来的事情做出有效正确的判断。在生活、工作、学习上均会有吃力、难以达成的感觉,这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精神内耗的情况。
她建议,如发现有上述情况,应学会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调节,不宜低估自己,应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而避短,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学会正向的竞争,不因他人的成就而自卑、嫉妒,且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调整心态并制定好自己的目标,根据目标积极采取行动,逐步获取成功,改善精神内耗的情况。
如何缓解精神内耗?
常卫利建议,精神内耗一般可以使用三种方式进行治疗。
一是合理表达情绪。要学会合理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精神内耗的患者比较温柔、很不善于倾诉。“因此,有些负面情绪要表达出来,要及时寻找合适的宣泄口,可以使精神内耗严重的患者逐渐恢复。”
二是培养兴趣爱好。患者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等,专心致志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会使患者的精神逐渐规律,可以缓解精神内耗严重的情况。
三是进行药物治疗。“建议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郑湘宏认为,患者可以从重建认知、跟想法拉开距离、养成适应性习惯的方法来缓解精神内耗。
为此他建议,首先,患者要重建认知理智可以控制情感,可以通过训练,重建认知,加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性格。“在加工的过程中,形成每个人独特的认知,这种认知也是我们内耗的重要原因。”
郑湘宏说,重建认知就是打破原来的认知框架,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或者要如何论证它的正确性,看看有没有其他思考可能性。“但是认知是非常固有的东西,单靠自己确实是很难转换思路,有时需要心理咨询师协助患者重建。”
“跟想法拉开距离很多人习惯内归因,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自责、内疚,这时候就需要和想法情绪保持一些距离。”郑湘宏建议,其次可以运用三步思维法、思维命名法等方法跟想法拉开距离。
他解释说,三步思维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压制自己的想法,而是清清楚楚地用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说出来时就允许了想法的存在,不会再被想法控制。“思维命名法是给脑海里闯入的想法起个名字,给它命名后,可以跟它聊天,而后接下去完成要做的事,完成接纳想法的流程,试着接纳想法的存在,缓解精神内耗。”
最后,郑湘宏说建议患者要养成适应性习惯。“人之所以很难摆脱心理困境,是因为大脑有惯性,所以需要针对这些惯性,训练大脑神经回路,养成新的适应性习惯,缓解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