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李华锡)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5月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时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那么,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又该怎么办?为此,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王耘,为家长支招。
心理健康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
王耘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滋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更是每个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她指出,心理健康有利于孩子的认知、行为和社会适应的积极发展。比如,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更加乐观向上,更加自信和富有自我效能感,能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
“而一些中小学生表现出的紧张、焦躁、忧郁、敌对、冷漠,以及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行为突出等心理健康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王耘说。
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但也有很多新特点和问题
王耘认为,不同学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和状况。低龄孩子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被家长、教师所忽略,但其往往是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开始,也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时期。
王耘说,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的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她解释说,从个体发展方面来看,每个孩子都经历连续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发展状态构成了后期的发展基础,童年的经历和经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时期,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们对压力、人际关系等外部环境的觉知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变得脆弱。
从家庭环境来看,她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现代化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孩子,亲子沟通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切实际,过于关注学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
从学校环境来看,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会压缩学生的睡眠时间,个别学校中的校园欺凌、同伴冲突、师生关系不良也使得孩子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的进步带来新的社会环境,如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教育带来新的问题,过度手机依赖会损害孩子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但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信息搜索等健康内容则可能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学校、社会等构成了孩子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重要的保护和支持,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成为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王耘说。
家长在保护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诸多误区
王耘认为,家长在保护孩子心理健康上存在五大误区。一是误以为孩子学习好最重要,其他都没关系。她说,有的家长唯恐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各种辅导班占满了孩子的空闲时间,让孩子没有运动、劳动、交往等机会,也没有了自主计划、自主协调、自主安排的能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品质、价值观、行为规范、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是误以为孩子小时候表现好,后面都会一帆风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品学兼优,不可能因为上初中或高中就突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不能恰当地应对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得孩子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愤怒等不良情绪而得不到疏解。
三是误以为我的孩子只能是最优秀的,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王耘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应该处处表现突出。“这种高期望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得亲子关系紧张。”
四是误以为如果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她说,有的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认为学校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家庭氛围好、亲子关系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五是误以为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不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和吃药。家长往往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对医院有抗拒心理,实际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行为干预,以及药物治疗都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家校为主、社区协同、医教结合
王耘认为,心理健康是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孩子的发展性问题、亚健康问题、障碍类问题会互相转化。对于亚健康问题要开展心理教育干预,重点以家校为主,社区协同,医教结合。
她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如孩子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社会交往、网络使用等方面的表现,与学校老师经常交流。对学校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持积极的态度,认真了解结果报告,及时获取相关专业支持。
当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王耘建议家长不要过于焦虑,要注意以下几点:及时进行专业诊断和咨询,了解孩子的问题是发展性的,还是心理问题,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要正视和重视孩子的问题,不要回避和拖延,及时向专业机构求助;要放下焦虑、读懂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改变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与孩子进行亲密沟通,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与孩子经常进行深度交流,一起通过阅读、影视等活动让孩子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学习的动力;跟孩子一起多进行户外运动,在大自然中获取生命力;积极与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加强家校协同;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会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