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李华锡)“如果AI用得好,确实能够事半功倍。”近日,山东英才学院学生何滨灏表示,学习和工作中,她经常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制作视频配乐和寻找镜头语言表达思路。“使用AI创作脚本,能够提供更能表现镜头内容的拍摄方法,AI对于模板视频剪辑和丰富视频创作思路都有很大帮助。”
近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针对大学生AI视频剪辑工具使用情况,面向1379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大学生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生成字幕,超九成认为提升了剪辑效率,超五成担心会过度依赖AI剪辑工具,近八成担心存在侵权风险,超六成认为AI与传统视频剪辑会共同发展,近八成希望素材推荐更智能化。
近七成大学生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生成字幕,超九成认为提升了剪辑效率
调查数据显示,在AI视频剪辑工具使用场景方面,66.17%的受访大学生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自动生成字幕,其次是视频片段智能剪辑、背景音乐与音效匹配,均占比56.95%。AI视频剪辑工具对大学生的剪辑效率有何影响?91.76%的大学生表示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对剪辑效率有所提升,其中,显著提升占比42.31%,略有提升占比49.45%。
“我现在已经爱上了AI剪辑,每周都会用两三次。”喀什大学学生包昕玥承担了学校新媒体账号的运营工作,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的频率远超身边的其他同学。在做学校招生宣传片时,她用过AI配音,省去了找专业配音的时间和金钱。在使用过程中,她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便捷,生成速度非常快,视频文案输入后,一两分钟就可以全部生成效果,可以节省出时间好好打磨视频。最让她感到方便的是,AI视频生成字幕的功能,不仅出错率低,还可以自动与视频画面匹配,大大提高了她的剪辑效率。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周航宇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因为专业的需要,他经常制作短视频。两年前,从国外大模型兴起后,他就开始使用生成视频脚本,到国内大模型迅速发展时期,他开始使用视频素材生成和数字人口播功能,用AI技术生成自己需要的素材后再进行剪辑。他认为,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对工作效率有很大提升,不需要他再去网上寻找开源素材和自己录制视频内容,用AI技术就可以合成出来,十分高效。
超五成担心会过度依赖AI剪辑工具,近八成担心存在侵权风险
许萌萌是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她在剪辑日常生活碎片、参赛视频以及小组作业等内容时,运用过AI文字生成图片、图片生成视频和视频拼接等功能。她认为,AI可以根据输入的指令,快速呈现相应的内容,在不知道如何描述时也可以输入关键词由AI帮助完善,非常方便。虽然AI使用起来方便,但她不会产生依赖。她表示,剪辑视频可以锻炼人的逻辑和创新思维,如果用AI代替就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遇事第一个想到的是AI而不是自己解决。她建议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AI工具,“作为辅助性工具使用是可以的,不能过度依赖。”
调查数据显示,44.53%的受访大学生担心过度依赖AI工具会削弱自身的剪辑能力,不太担心的占比38.51%,非常担心的占比7.9%。76.14%的大学生担心AI剪辑视频存在侵权风险,其次为数据安全风险和视频真实性引发的法律风险,分别占比63.6%和62%。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学生梁兴东在学校从事新媒体工作。在剪辑视频时,他偶尔会使用AI视频剪辑,觉得确实很方便。但在使用过程中,他会担心内容版权问题,担心自己的视频素材会被平台拿去当作公共素材使用,比如一些空场景等,这就窃取了他的劳动成果。为了避免版权问题,他建议AI平台可以使用用户的素材,但需要事先联系取得授权,并且在使用时标注来源。
超六成认为AI与传统视频剪辑会共同发展,近八成希望素材推荐更智能化
AI视频剪辑工具未来会对传统视频剪辑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63.0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AI会与传统剪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76.14%的大学生希望未来的AI视频剪辑工具可以提供更智能的素材推荐,其次为更精准的语音识别与字幕生成、更丰富的特效与模板,分别占比71.36%和66.79%。
四川文理学院学生曾愉婷的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媒体和短视频打交道,不是刷短视频,就是制作短视频。她认为传统视频剪辑人工成本较高,AI可以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功能,提高剪辑的速度和质量,为剪辑者提供更好的灵感和素材。但传统视频剪辑并不会被AI所取代,AI只可以作为辅助,而人工可以把视频剪辑得更加精准和细致,可以在视频中展示思想,“人工和AI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把作品完成得更好,这是未来发展趋势。”
宿迁学院学生房海蓉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时,使用了AI视频剪辑工具。由于缺乏视频素材,她选用了两种国产大模型,输入要求,希望大模型能根据作业需求生成视频。然而,结果并未令她满意。她认为,AI生成速度虽快,但质量不高,且接受反馈的能力不足。她多次对视频提出修改意见,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太大变化。“希望AI能够推荐的素材多一些,生成的视频能够更贴近实际,最好不要一眼看上去就很假。”
专家:大学生应避免过度依赖AI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漆亚林表示,近七成大学生使用AI视频剪辑工具生成字幕,超九成认为提升了剪辑效率,这个调查数据说明,当前已经进入一个新视觉文化时代,“短视频、动图、网络直播、游戏、微短剧等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学生对视频应用和生产的普及性均能说明这一点。”其次,反映出AI视频剪辑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和实践技能得到大学生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体验。同时,也反映出AI技术在自动化处理文本信息方面的赋能应用日益成熟,可以为大学生在视频后期制作中的文字处理提质增效,降低成本,节约时间。
“超五成担心会过度依赖AI剪辑工具,近八成担心存在侵权风险,这一数据说明不少大学生具有AI工具使用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是个好现象。”漆亚林表示,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AI技术为人类带来便捷和效能的同时,如果过度依赖也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长期通过人机交互会改变对人、社会和自然失去本真的体悟能力和文化习惯,以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规律难觅踪影;可能导致个体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的退化,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考力是建立在个体独特的路径依赖基础上,包括个体情感、文化记忆、对世界的洞察、思维方式及其形成的过程之中等。但AI的过度使用可能会产生这种过程的碎片化和断裂;同时AI是在大量前人提供的数据“喂养”而成,容易产生版权纠纷和侵权行为。因此,他建议大学生使用AI进行视频剪辑时,尽量平衡好个体化学习与技术依赖、主体内容创造与工具辅助的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同意漆亚林的观点,他表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超五成大学生担心过度依赖AI剪辑工具,这反映出大学生对技术依赖问题的敏锐感知。他认为,AI剪辑工具虽操作便捷、效率高,但可能使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乏亲知与体验根基,对剪辑技巧和艺术表达的理解与实践深度不够。这种依赖还可能导致创新能力受限,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作的动力。
对此,他建议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合理安排AI工具使用与传统剪辑技能学习的比例,让学生全面掌握剪辑知识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AI工具,鼓励学生在借助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深入钻研剪辑原理,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主动探索剪辑艺术的多元表达方式,参与实际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避免过度依赖AI工具,确保自身在技术发展浪潮中保持主体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