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专题 >> 2020通用模板 >> 中青网家教课堂 >> 家庭与法 >> 正文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差异,进行科学引导?

发稿时间:2022-06-04 10: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 李华锡)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强调父母尊重孩子的差异?父母在尊重孩子差异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为此,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殷飞。

  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

  殷飞表示,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阶段性是指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大概在某个年龄段开始掉乳牙,大概在某个年龄段开始出现青春期的表现等。差异性是指即使在某个具体的阶段,孩子们之间也存在着发展进度的不同,有些孩子早一点,有些孩子迟一点。

  差异性除了表现在发展快慢外还有类型的不同,如有些孩子运动能力很强,而在数理逻辑上表现一般;有些孩子对文字很敏感,但是音乐天赋一般等。

  殷飞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一是避免在教育目标上,对自己的孩子不加探索,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孩子,用别人家孩子的成功谋划自己孩子的成功之路,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奥数很好,能够参加数学竞赛,就不顾自己孩子的天赋,一窝蜂地跟风,以己之短较别人之所长。

  二是避免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简单的比较,不顾及自家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与别的孩子存在的差异,总是用“同样的老师教,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学不会”“别人的孩子能做到,你怎么做不到”的执念要求孩子。

  “父母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要有效避免在教育过程中进入‘拔苗助长’的误区。”殷飞说,父母大体上知道孩子在某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对孩子提出超越他年龄阶段的要求,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他举例说,如有些父母在辅导孩子功课时,认为自己能讲出来,孩子就应该能听懂,而不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理解水平,导致父母情绪失控,亲子关系“鸡飞狗跳”。

  殷飞强调,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就是尝试着走在因材施教的道路上,不同孩子的个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教育的成功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发挥出来,让孩子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成就自我,服务大众,实现价值。

  父母在尊重孩子差异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殷飞常年通过网络为广大父母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服务。据他了解,父母在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上目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同,但是父母们在理解和实践中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进入忽视孩子发展,阻碍孩子发展的可能误区。

  首先是误读差异,把发展滞后当差异。他说,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相同年龄孩子在认知、情绪和能力上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面对孩子的发展差异上,父母需要保持一定的生活敏感和对专业的敬畏心,敏感性要求父母们在孩子成长中,要积极观察,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的各方面存在的可能差异,这是父母的职责,忽视孩子的问题会隐藏问题。

  “如果发现问题,父母要对专业有敬畏心,通过咨询专业人士从而获得科学的建议。”殷飞举例说,比如发现孩子比同龄孩子矮小,父母既不要忽视也不要焦虑,一定要向专业的儿保专家请教获得科学的判断;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行为,当教师向父母反馈希望引起父母重视时,不少父母会以发展差异性为由忽略教师的建议,极有可能耽误了孩子发展问题的早期干预。

  其次是泛化差异,把发展片面当差异。父母在面对孩子差异性上还存在泛化的倾向,即把孩子的片面发展当成发展差异,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如有些孩子在学校因为教师或者其他外部原因不喜欢某门学科,不少父母会不加分析,认为孩子的发展有差异,不需要强求,任由问题的放大,导致孩子的差异扩大。

  如有些孩子表现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是因为习惯不好,或者对问题的认识不清导致的,这时的差异只是表象,父母要通过孩子变现出的差异探寻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既做到尊重孩子差异,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最后是纵容任性,把发展问题当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在每个孩子身上表现出个性、能力等的区别,它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元。”殷飞说,但是父母不能把孩子的所有与众不同都当成可以接受的差异,如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不遵守公德,这就不是差异,而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引导和教育。

  “差异是一种个人特质,它不是道德水准的区别,而是对人对己无害的个性化表现。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情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纵容孩子的任性,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成差异而制约孩子的发展。”殷飞说。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差异?

  殷飞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为父母们开展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父母们要做到,一是要保持敏感加强观察。了解孩子的差异性,需要父母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即平时生活中通过多多观察,敏感地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学习某个方面的内容较快,哪些内容接受较慢等。

  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倾向于用什么方式表达,如要表达同样的感情,孩子倾向于用什么方式,语言还是动作,画画还是音乐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倾向性以及个性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二是要给予机会充分体验。在观察的基础上,父母还要能够给孩子创造多元的体验机会,如果体验的机会少了,孩子的表现就是局部的、片面的,父母得到的感性经验就是不完整的,极容易对孩子造成误判。在给孩子提供充分体验机会上,孩子表现出的特点能够得到更好的强化,让优秀变得更优秀,让特点变的更明显。

  三是要加强家校合作。孩子的差异性会在不同的情景与场合中有所不同,父母要有意识和学校保持密切的合作,以了解孩子在不同情景中表现的稳定性,也能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对孩子的差异形成的原因有更科学的认知,从而形成家校合作方案,更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