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成长之路,需要有好榜样的引领、好同伴的带动。近年来,在“挑战杯” “三下乡” “返家乡”等共青团实践教育工作中,涌现出一批青年榜样。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特推出“榜YOUNG说”专栏,以讲述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
本次展播邀请到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作品,来自武汉大学的《APP隐私协议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与应对——基于1036份问卷和150款APP的实证分析》。
风起青萍之末,而势不可挡
打开一个新安装的APP,勾选“隐私协议”往往是第一步。你是否选择直接略过长达数页的协议条文,直接拉到页面底部,快速勾选“同意,我已阅读过这些条款”?你是否想要细细斟酌一番,却发现全文充斥着模糊的描述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只得作罢?在漏洞百出的APP隐私协议掩盖下,APP肆意无序地索取权限、窥探隐私,加剧用户安全风险,而用户往往深受其害却又求助无门。
祖国大地不止是宏大的远方。只要对日常现象积极观察与反思,生活中处处都是丰饶的沃土。大二时,在合同法课堂一次讨论后,团队发现使用APP时大家常常不假思索就同意隐私协议,但很少顾及背后的侵权隐患。个人信息可能因这些繁琐冗长、内容模糊的协议条款而流向黑色产业链。这滋生了诈骗电话、骚扰短信等信息风险。惊讶,是智慧的起点,也为团队从此打开了科研道路的大门。在APP广泛应用、提供便捷服务的大环境中,破除“用隐私换便利”这一乱象迫在眉睫。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如何将幼稚的思考转化为严谨的知识生产?如何敏锐捕捉并回应社会痛点?这离不开珞珈山上的“王牌军”——武大法学学科的雄厚实力支持。在过去3年APP隐私协议调研之旅中,老师们用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团队不断打磨和修改课题。无数次的深夜探讨,无数次的线上会议,团队紧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句话”。历时近3年的磨砺,项目终于结出累累硕果。回首过去,科研竞赛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经历也是宝贵而难忘的。
谋事在人,能者常成
理论建构不能建基于空中楼阁。要做“接地气”的研究,要不惧于社会的洗练,将广阔的社会实践内化为丰富鲜活的经验总结。团队走出象牙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遍了全国五省十地,访谈了诸多APP用户以及学界业界的专家。同样唯有满怀热爱,才有源源不断向前的动力。备赛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直至深夜的场景,老师们一丝不苟地反复批改、指点比赛论文的样子,以及屡次思考无果直到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疲惫与满足,都启迪大家要沉下心来,多些求真务实的真思考,多些埋头苦干的真拼搏。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团队成果让珞珈山下所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师生们精神为之一振,也激励着无数学子勇攀科创高峰。荣誉之外,团队也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助力APP隐私协议种种乱象的规制和多方信息主体间良性信息生态的早日形成,为未来统一完善的数据基础规则进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