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内,宝鸡市南山中学2022、2023级级近两千余名师生与家长跨越百公里,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距离感受知名高校,解锁以“品味农科文化,点燃科技梦想”为主题的西农文化和农业前沿科技,到大自然中踏青,到博物馆探索,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
春日里开启的少年游,究竟有多精彩?
踏青赏花,以自然为师
上午9时许,同学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们刚一下车,即被靓丽的学校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打动。即将迎来90华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带着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走进大自然,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将所学知识与书中的文字的描述一一对应实践。又带着在自然中看到的现象,返回书中寻找答案。这样双向的学习,正是研学的一部分。出发前,南山中学教师就根据学习特点和兴趣点,进行特色活动预设,准备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参与制定活动计划,将游学行程变为生动的实践课。
聆听科普,以大家为师
在学术报告厅,樊志民、戴武、刘玉峰三位专家教授给同学们送上精彩的分享。
樊志民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等职。他的报告从科普角度出发,以《农耕文明与杨凌发展》为题,介绍了中华农耕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讲述了中国农耕历史发展脉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戴武教授为南山学子带来了一场《昆虫与粮食安全》的学术报告。不止讲解了昆虫知识,同时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做好“小小科普员”的问题,其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厚的学识素养,收获了无数粉丝阵阵掌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网络评论中心主任 、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刘玉峰则从校史校情出发,立足于学校长期的厚重办学历史,立足于学校办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立足于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名师大家”,深挖“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背后的红色元素,多元化立体化呈现红色资源“鲜活教材”,着力讲好学校爱党报国为民的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置身科学,以实践为师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到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小昆虫博物馆”学生实践团队,用昆虫标本讲解昆虫知识,带领同学们体验科学研究全过程,尝试操作试验设备,观察实验结果。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发展理论,大中学校合力,将科学影响力逐步下沉,提升中学生科普素养和科普精神。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立足学科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和科普工作,持续开展“1235”创新工作模式探索,立足一个植保文化中心,依托实验基地和科普基地两大物理空间,在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三个方向上践行科普、美育、实践、劳动和创新五大教育思路。在招生宣传工作、学科文化培育等专项工作中持续推陈出新,建立起一批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真正让科学知识普及惠民,让“研学游”变“研学优”。(通讯员 崔若彤 张晓蕊 马俊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