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中青校园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庆中秋黄金周,国美大樟树下有一场“金秋阅读季”与青春创意的双向奔赴

发稿时间:2025-10-11 09: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秋日暖阳,书香混合着泥土的清新气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大樟树下弥漫。10月1日至5日,大樟树青春市集“金秋阅读季”如期而至,这里没有传统集市的喧闹叫卖,更像一个开放的艺术现场。一群国美学子将课堂创意搬至阳光下,用一件件手作器物,讲述着艺术与生活的故事。

  从实验室到市集:创意在真实土壤中“试金”

  “产品以实用为主导,遵从设计最自然的质感。”在提莫手作工作室的摊位前,创始人、中国美院博士研究生一边整理着产品,一边介绍她的创作理念。她的摊位摆放着皮具和版画两种产品,“把自己的爱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里,并展示出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市集让我完成了从设计者到创业者的转变,把自己的爱好都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这给了我毕业后工作的信心。”她分享道。对她而言,市集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验证设计是否被大众理解的“试金石”,是把所学运用到市场最快的地方。

  几步之遥,“泥不是泥”的摊主,手工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正拿起一个造型憨拙、表情俏皮的陶偶。“我希望泥土挣脱容器之名,成为会生长的童话。”她笑着说,“每个被工作挤压的灵魂,都值得拥有一件会撒娇的器物。”她的作品让坚硬的陶土变得柔软可亲,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触摸。一位带孩子来逛市集的家长感叹:“这些作品不只是物品,更像有温度的故事,孩子一拿到就不肯放手。”

  这种从“想法”到“产品”的转化,正是大樟树青春市集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低风险但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创意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更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预演场”。许多参与学生在市集中发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甚至获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手作温度,链接艺术与公众

  “当你用这只杯子喝下一杯茶,它就成了‘我们的陶瓷’。”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研一学生拿着一个手捏陶杯介绍道,“我们”的品牌理念由此而生——器物因使用而被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在市集上,让我看到了将陶艺作为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她补充道。一位多次来市集的顾客分享道:“我几乎每届都来,这里能直接感受到创作者的温度,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青春的态度。”

  在栗万Studio的展位上,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一学生展示了如何用珍珠、编织和文创设计来“调配快乐能量”。“不玩抽象文艺,只想用糖果系配色和解压手感,成为点亮日常的快乐开关。”她表示,市集让她们直接接收到用户反馈,这对调整创作方向至关重要。更让她们积累了首批忠实客户,“这对我们规划毕业后创立品牌至关重要”。

  艺术人文学院大四的Domi则通过古老的海娜手绘,连接起同好。“这不仅是皮肤装饰,更是一种流动的、有温度的艺术交流。”她认为,市集让古老艺术形式以更当代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同时也为她提供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就业技能的实践机会。

  超越市集:构建校园文化新生态

  大樟树青春市集已超越简单的物品交换,它成为不同专业、年级学生交流碰撞的熔炉。雕塑系的“丑东西”文创与陶艺系的童话器皿相邻,建筑学院手工社的体验活动与纤维设计的奇思妙想相互映衬。这种跨界融合,激发了更多创意的可能性,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元的就业选择。

  项目负责老师表示:“大樟树青春市集是阅读空间打造‘知识生产工坊’和‘人文阅读体验场’相交融的独特校园文化地标的重要延伸。我们致力于响应国家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号召,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从作品到产品、从学生到创作者的身份转变,这也契合团中央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导向。”

  “我们特别注重通过青春市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她进一步强调,“许多参与市集的学生在这里获得了第一桶金,建立了客户资源,甚至组建了创业团队。”“我们除了以书香文韵助力象山校园成为激荡青春、孕育思想的精神憩园,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生活习性,还希望青春市集能成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实践课堂,展现国美青年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这个国庆假期,大樟树下的一方天地,正生动演绎着青春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温度,将创意落地为价值。来这里,您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一所学院年轻血脉的创新脉搏,以及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文化传承与创新浪潮的担当与活力。这里不仅是艺术展示的平台,更是孕育未来文创产业新生力量的摇篮。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