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价值,10月4日至5日,江西师范大学青马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成员们深入江西省萍乡市排上镇上珠村、老关镇三角池村2个红色名村,开展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秋收起义纪念碑前留影。刘齐欢睿 供图
寻红色印记铭先烈,承勤廉家风育后人
10月4日上午,宣讲团成员们前往排上镇上珠村。通过实地调研,成员们了解到上珠村作为革命先烈刘型的故乡,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村内刘型生平业绩陈列馆以革命先辈、开国功臣、中纪委原常委刘型同志的革命事迹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其革命故事和廉政故事,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同刘型故居、刘型廉政文化广场、莲心亭、莲花池、刘型勤廉故事墙构成一馆一居一场一亭一池一墙,成为村庄独特的红色基因。
随后,成员们与杨继军馆长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杨继军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党员,言谈间充满了对知识与历史的敬畏。访谈中,他反复强调“家风正则民风淳”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尤为触动人心的是,杨继军至今仍活跃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以实际行动诠释“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信条。他让这方小小的陈列馆,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展陈空间,升华为一个传承红色基因与醇厚家风的生动课堂,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一位老党员历久弥坚的初心与担当。
跨界创业深耕绿水青山,品牌破局谱写发展新篇
下午,成员们走进萍乡红色名村核心产业载体——仙居山庄,与山庄负责人谢志娟深入交流,了解这家从陶瓷工业跨界农业的家族企业,如何在红色名村土壤中培育出特色产业新动能,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据悉,负责人家族中早年以萍乡知名的陶瓷产业起家,后因子女投身农业,从海南引种果树,打造出"蒸栈泉"品牌,涵盖餐厅与农产品板块。如今,山庄已形成多元业态:不仅有年产可达50万斤的金沙柚种植基地,还打造了一亩多生态蔬菜基地、水库养殖项目,更依托红色名村资源承接研学与团建活动。值得关注的是,山庄的主力军以女性为主,从建设初期到日常运营,女性力量贯穿始终,形成独特的"巾帼创业"风景线。
谈及发展痛点与规划,负责人坦言,目前存在品牌推广专业度不足、IP打造缺乏核心切入点等问题。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聚焦金沙柚独特口感打造核心IP,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品牌升级”等建议,并表示将协助梳理品牌策划方案,为山庄红绿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红色血脉永续薪火相传,绿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宣讲现场,成员们以当地抗战历史为脉络,结合上珠村、三角池村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通过实物展示、故事讲述等形式,再现抗战时期村民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让现场群众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成员们紧扣“红绿资源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核心,结合两村依托红色底蕴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实践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红色资源活化路径,分享绿色发展经验。
活动中,成员们还与村民、村干部展开互动交流,围绕“如何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怎样提升生态产业效益”等问题展开讨论,收集基层对红绿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村民们表示,此次宣讲既重温了红色历史,也为家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积极参与红色名村建设。
寻凯丰足迹承初心,探红村绿兴践使命
次日,成员们来到老关镇三角池村——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凯丰的故里,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主题教育与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在凯丰故居与生平事迹展览馆,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凯丰同志从家乡求学、接受进步思想,到毅然投身革命、成长为党在宣传战线杰出领导人的奋斗历程。他一生坚守信仰、笔耕不辍,为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后,成员们走访三角池村,实地考察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村内不仅完整保留了红色旧址,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莲鳖共养”基地,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此外,三角池村还探索了以“红色研学+民宿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据村干部介绍,村集体通过统筹管理民宿与接待研学团队,年增收可达十余万元,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并创造了本地就业岗位,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参观凯丰生平事迹展览馆。刘齐欢睿 供图
据了解,通过此次走访,宣讲团成员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新生。他们表示,将把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宣讲实践,为讲好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记者 秦亮 通讯员 杨萌萌 谢彩妮)

图为宣讲团成员和仙居山庄负责人合影。刘齐欢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