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宋静)来自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的王泽莹,是一名驻守在“冰立方”的志愿者。平时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她,2021年参加了在鸟巢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伟大征程》,是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
“这次入选冬奥志愿者,是通过全球招募系统报名,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通过冬奥组委面试选定为志愿者。”
王泽莹说,由于冬奥会是国际赛事,对志愿者的要求高,“我们在上岗前经历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冬奥志愿者。”
北京工商大学冬奥志愿者王泽莹。受访者供图
“参加冬奥志愿服务,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王泽莹说,“家人一直以来都特别支持我参加各种活动,他们支持我服务冬奥。其实得知不能在家过春节时,我自己是有些犹豫的,但爸爸妈妈跟我说,不要去纠结这种问题,过年不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么,等你回来咱们天天都能过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王泽莹的父亲在水立方运行管理区负责技术员、裁判员的接送工作。
入选冬奥会志愿者,王泽莹也跟爸爸交流了志愿者岗位的事情。“2008年,我才7岁,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多是伴随着我的成长潜移默化的,他没有刻意去跟我讲他志愿服务时的经历,但每当我遇到困难,他总会讲他志愿服务时候发生的事情去激励我、鼓励我。”
谈到同为奥运志愿者的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王泽莹表示,一场国际型赛事,没有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坚守是无法完成的。冬奥会和夏奥会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有比赛的精彩,还有志愿者、工作人员甚至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在诠释着体育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学习,成为像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北京工商大学冬奥志愿者王泽莹。受访者供图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王泽莹也遇到了让自己难忘的事。在混合采访区的工作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的人每到下午就来了,由于志愿服务点离的比较近,王泽莹能听到他们对话,感觉很有意思。
“其实他们就是在讨论一些机器的位置、数量等问题,可就是这个瞬间,我意识到站在服务岗位上便对体育赛事的概念具体化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因为一场体育赛事聚集在一起,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将赛事、将体育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
作为一名冬奥志愿者,王泽莹体会到大家都很辛苦。“像冰壶赛事比赛周期长,志愿者要每天都在岗,虽然辛苦,可在回味的时候,又会带给我们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服务冬奥,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也许会忘记很多工作细节,但王泽莹相信自己一定会记得,在最美好的年华和一群小伙伴服务了这样一场盛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