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王龙龙)“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1个小时以上,较‘双减’政策前明显延长。”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双减”政策的实施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建议。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被简称为“双减”政策,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表示,为推动“双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各地加强校内作业管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采取加强培训机构资金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内容、严格从业人员管理、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和整治查处违规机构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有效推进了“双减”工作深入开展。
“‘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本人供图
“双减”政策下的教师与课后服务:压力大,有更高要求
然而,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朱永新告诉记者,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相关保障不到位,教师负担加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朱永新分析说,一方面,由于增加了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的任务,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使得教师开展教科研等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均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双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够开设课后服务相关的课程,要具备多元评价的能力,要提升家校共育指导的能力等。”
对此,民进中央在准备提交的《关于“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的提案》中也有分析。一是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较“双减”政策前明显延长,教师工作责任大、节奏快、任务重,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二是“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要动态调节作业总量,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设各类兴趣课程;要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掌握评价内容、标准、方式方法,制定科学评价方案;要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课后服务的水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朱永新指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非常有限。从课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看,以学校教师开设课程为主,对少年宫、科技馆等社会教育服务可及性较差,也很少有志愿者、公益性机构等提供相关服务。
姜军告诉记者,部分学校简单搞“一刀切”,课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形式不够丰富,忽视了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教师课后服务财政补助资金严重不足。
民进中央另一份关于“双减”政策的提案——《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提案》也有系统分析。该提案指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存在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课后服务经费来源单一、课后服务监管体系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包括:课后服务班额大,班级数多,且拥有体艺类教学技能的教师占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体育和创新类等课程的需求;课后服务工作带来的学生管理成本、人事管理成本、后勤管理成本增加,对学校课后服务运行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也会导致课后服务因人力、物力、教育服务能力等资源有限而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求;由于课后服务工作起步不久,还未纳入政府层面的常规化监督评估体系,缺乏完备的质量监测标准,课后服务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不一等等。
此外,姜军表示,还存在在职教师隐性补课现象不减反增,补课价格提高,学生家庭负担加重,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推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要有激励和保障,也要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那么,如何解决“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朱永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建议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包括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清单,明确校外机构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专业标准,建立准入机制,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可积极推广委托管理,在教师配备、课程供给方面,拿出一定的比例,采取购买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
姜军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制度,比如针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要进一步统一处罚标准和执法尺度,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队伍建设,坚决打击在职在编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等。二是提升校内教学保障能力,比如健全学校教育质量服务体系,落实农村边远教师特殊津贴政策,积极推进稳妥解决编外教师问题等。三是加强课后服务管理,完善外聘人员授课制度,比如提高对提供课后服务教师的补助标准,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个性化课程,招募社会志愿者及外聘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制定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办法等。四是强化家校沟通,主动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宣传作用,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同时,加强对“双减”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在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方面,民进中央提出了五个方向:一是盘活编内外教师资源,加强优质师资供给,建议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统筹机制,创新中小学教师用人机制,促进教师交流轮岗,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扩大课后服务供给,引进校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充分利用社会特别是社区的公益性资源,创新课后服务提供方式。三是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优化教学评比考核和督查检查安排,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让教师的诉求和心声得到有效反映,做教师的坚强后盾。四是综合运用经济和管理措施,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学校根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和表现,向其发放补偿性和激励性的加班补助,对课后服务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探索优先晋升职称和评优评先。五是综合施策,精准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教师在“双减”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准确了解并提供有效的培训支持。
同时,民进中央还就“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特长,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英才教育。二是强化课后服务资金保障,制定合理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进一步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三是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将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晋升体系。四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遴选一批被家长接受、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进行宣传推广。